本文目录一览:
- 〖壹〗、深圳疫情风险等级
- 〖贰〗 、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来扬返扬人员健康管理
- 〖叁〗、升级为中风险的标准
- 〖肆〗、大庆疾控提示非必要勿前往深圳市宝安区
深圳疫情风险等级
查询深圳传染病风险等级的步骤十分简单 。首先 ,打开微信“搜一搜 ”功能,在搜索框中输入“深圳疾控”,找到并点击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进入公众号后,在底部菜单栏找到并点击【我要查-疾病预警】选项。接着 ,系统将跳转至疾病预警页面。
深圳疫情现在是部分区域为中风险等级,其他区域为低风险等级 。进出深圳最新政策如下:离开深圳政策:- 严格离深管理,非必要不离深、不出省。- 确需离深的 ,自1月7日24时起,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各级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等带头落实非必要不离深、不出省要求 。
整体风险等级:深圳罗湖区、福田区 、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除布吉街道局部地区外) 、盐田区现在均为低风险地区。局部疫情情况: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有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因此布吉街道的局部地区可能存在疫情传播风险。
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来扬返扬人员健康管理
注:工业、商贸、建筑等领域在扬企业 ,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近期从市外来扬返扬人员,可由企业从“两站一场” 、交通卡口接回 ,实行闭环管理,并作出书面承诺,落实“3 11”的健康管理责任 。
关于调整重点疫情地区来扬人员健康管理措施的通告为有效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 ,经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即日起,对有上海、吉林、浙江 、山东、广东,常州、南京重点疫情地区旅居史的来扬人员 ,自来扬之日起实行“7+7 ”健康管理措施,即7天居家健康监测和7天跟踪健康监测。
外地来(返)扬人员抵扬后,应立即向所在村(社区)和单位(或所在宾馆)报告;现在出入扬州最新规定二:应居家 ,不聚集。
升级为中风险的标准
一上述区域内如果出现一例病例时划定为中风险地区;二 连续〖Fourteen〗、天内发生不超过十例确诊病例,或1起聚集性疫情(指〖Fourteen〗 、天内在学校、居民小区、工厂 、自然村、医疗机构等小范围内发现五例及以上病例)的区域仍划定为中风险地区 。
中风险地区的判定标准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14天内新增确诊病例的情况;二是累计确诊病例的数量。具体而言,如果一个地区在14天内出现了新增确诊病例 ,则即使累计确诊病例未超过50例,也会被认定为中风险地区。
中低风险等级:蓝色 蓝色代表中低风险等级,风险程度适中 ,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时,需要提高警惕,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以避免风险进一步升级。 中高风险等级:黄色 黄色代表中高风险等级,风险较大,可能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或影响。
中风险地区的判定标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新增确诊病例与累计确诊病例情况:14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不超过50例;或者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但14天内未发生聚集性疫情 。地域与时间范围:地域范围通常以街道或乡镇为基本单位。时间范围以新冠的最长潜伏期14天为一个评估周期。
极高风险:这个级别表示风险非常高 ,而且极有可能发生严重事故或问题,可能对计划和目标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这种情况通常需要高度重视和特殊的应对策略。
中风险:14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不超过50例 ,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未发生聚集性疫情;高风险:累计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法律依据:《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实行人员分类管理 。
大庆疾控提示非必要勿前往深圳市宝安区
〖壹〗、大庆市疾控中心发布风险提示 ,广东省深圳市新增2处中风险地区非必要勿前往。自2022年2月4日起,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罗租社区下新村〖Fourteen〗 、巷4号、十五巷4号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贰〗、为精准做好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 、内防反弹”常态化防控,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 ,有效控制和降低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风险,现对广大市民提出如下疫情防控建议:非必要勿离庆,非必要勿前往国内公布的中高风险地区 。如必须前往需提前向社区、村屯或属地疾控中心报备 ,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叁〗 、为精准做好我市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应急状态下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有效控制和降低新冠肺炎疫情输入风险,现对广大市民提出如下疫情防控建议:非必要勿前往丰台区玉泉营街道黄土岗村、丰台区玉泉营街道万柳西园社区 、有病例发生地区及国内已公布的高、中风险地区。
〖肆〗、月18日 ,深圳市公布了第18号病例轨迹,病例18的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为奥密克戎变异株 。这是深圳发现的第二例奥密克戎病例。根据流调溯源和基因测序结果判断 ,病例18为一起新的独立疫情——“0118 ”疫情。
〖伍〗 、请市民非必要勿前往中高风险地区,若前往,要提前向所在单位、社区报备 ,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加强个人防护,做健康第一责任人 。在人员密集和封闭场所,坚持科学规范佩戴口罩 ,养成勤洗手、常通风 、“一米线”、公勺公筷、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